English

网络文学的尴尬

2001-01-03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走进时下的新华书店,网络文学俨然已成为一种醒目的分类标准。在这面横空出世的旗号下,痞子蔡、安妮宝贝之类的名头对所谓的新新人类来说,正散发着如何制造轰动的新神话。

说起网络文学,现在人们在头脑中已大致形成了一种范式,那就是以《第一次的亲密接触》、《告别薇安》、《旧同居时代》等为代表的反映网络人物和网络生活的一类作品,这些作品直接在网上发表,作者都是网虫。阅读此类作品,感觉就如同网友之间的聊天,可以一鼓作气,也可以时断时续,可以围绕话题,也可以不着边际。其行文飘忽,忧郁凄婉,容易让人“沉沦”。据说,一部能让人“沉沦”的作品被视为是网络文学的最高境界。

网虫们起初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自由穿梭,可能没想到“作家”的光荣称谓竟会与自己有缘。就拿痞子蔡来说,他本名蔡智恒,1993年开始在台湾南部的成功大学水利研究所博士班攻读,1998年3月写下《第一次的亲密接触》,使他成为第一个最热门的网络文学发烧作家。据说这部小说让网友们掉下来的眼泪,足以让蔡智恒先生发挥其水利工程的专业能力。

网虫们挥舞着“独孤九剑”笑傲网络之林时,其自创的招式潇洒自如。因此,网虫们一不留神,都有小试牛刀后扬名立业的机会。如是观之,网络文学似乎回归到了人类一切艺术活动源于游戏的本义,即它不含功利目的,以自娱自乐为宗旨。对网络作家来说,只要能上网,有兴趣写作,再也不用四处投稿,随意写来,往某个网站上一贴。这样的状况连一向无畏的“顽童”朔朔也禁不往感慨:网络文学代表着文学的未来,一种真正的文学,即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创作任意发表的文字活动,并预言这之后一切将改变。

网络给了个人自由创造、任意发表的机会,而免费的网上阅读,又使自由交流成为可能。在我看来,网络文学之所以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、作家产生的模式,就在于它的这种自由生存状态,而自由得以实现的依存媒介也必须是虚拟的网络空间。但时下的网络作家们却无法避开市场的诱惑,经过一番包装后隆重上市仍然是网络文学选择成功的标志。今年春节前,上海的“榕树下”网站举办了“首届网络原创文学奖”,两个月内征集到作品七千多篇,“传统作家”贾平凹出任评委会主任,余华、陈村、王朔、王安忆等出任评委,也有安妮宝贝、李寻欢等网络写手担任评委。这场所谓的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的对话,网络作家在传统作家的打量下排定江湖座次,引来媒体大量炒作。接着,出版社跟进,网络作品连篇累牍地变成了铅字。

网络作品一旦变成铅字,且与排座次相联,号称“另类”的网络作家就必须遵循传统作家所奉行的诸种套路,为网络文学建立标准的讨论如同网络创作本身一样热火朝天,也就不足为奇。只是,当网络作品从虚拟的世界降临凡尘时,其悬念之一就是它的自由状态还能延续多久。一旦失去自由表达的快意,网络文学恐怕就尴尬地摧毁了自身生存的根基。假如说有朝一日网络作家也手持作家协会颁发的会员证书,那也许不会让人觉得像天方夜谭。

 (杭州市凤起路378号浙江电力报 古华城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